《人物專訪》【麵引子】導演 李祐寧

   

跨越一甲子的思鄉情
 

 

李祐寧導演曾經是久經台灣票房考驗的電影導演之一,他的影片【老莫的第二個春天】,不僅曾經贏得金馬獎「最佳影片」獎,還由「亞洲週刊」評選成為百年來最經典的一百部華語電影。李祐寧長期從事電影教育工作三十年,共執導劇情片11部,包括【父子關係】、【殺手輓歌】、【竹籬笆外的春天】、【老科的最後一個秋天】、【流浪舞台】、【遊戲規則】、【爺爺的家】等,監製23部,影視產業資歷長達30年,他執導並編劇的最新作品【麵引子】是他在擔任金馬評審多年後,重返影壇再執導筒的一大力作,【麵引子】以兩岸探親為題材,講述了被迫離鄉背井的老兵們對故鄉、親人無限的思念和渴望,以及一個時代、一場戰爭對無數人、無數家庭造成的難以磨滅的影響。

重拾對電影的熱情

問:隔了這麼多年沒有拍電影,【麵引子】這部電影特別吸引您再度當導演的原因是什麼?


李祐寧導演:我離開中影公司大概已經十年了,當初我在中影製片部做製片經理做了大概七年,監製了二十幾部電影,在那段期間我覺得台灣電影慢慢衰退,好像已經走進一個冬眠期,對電影已經失去了我們在80年代台灣新電影那時候的熱情,觀眾好像也不再喜歡本土電影。所以離開中影之後我大部份時間都在從事教育的工作,在大學裡做專任的老師,都是教電影製作、編劇等課程。有時候在教室裡看到年輕的小朋友們都只想做電影,其它什麼都不想做,他們對電影充滿了熱情和抱負,而且感覺他們心中的夢都很棒。那時候我就很感慨,覺得台灣電影真的好像是被我們這一代給做垮的,是不是我們沒有做好?是不是我們不夠努力?是不是我們的作品把觀眾從電影院給趕走了?是不是我們太自我了太自戀了?


這也是台灣新電影到後期有很多學者提出的問題,似乎忘記觀眾喜歡什麼。在從事電影教育的這些年,我都跟一些年輕小朋友在一起,我覺得很開心,我在電影教育的過程裡重新找回我對電影的夢。


剛好幾年前我到大陸認識了趙冬苓老師,他寫了一篇短篇文學劇本叫《山東饅頭》,當時我看了之後覺得蠻有趣的。它的故事是說一對父子在兩岸分開那麼久以後,兒子從大陸來台灣探望爸爸,結果發現爸爸的生活並不如他想像得那麼富有。我當初看了這本書覺得很震撼,一個從來沒有來過台灣的大陸作家可以寫出這種感覺。後來我認識了趙老師,我跟他說我對這個劇本很有感覺,他說他早就看過我的【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竹籬笆外的春天】,他很好奇我為什麼都拍老兵的故事,我跟他說:『因為我爸爸就是老兵啊!』他才恍然大悟說:『那就對了!這就解釋了一切!』我爸爸就是一個老兵,我就是一個老兵的小孩,我從小看到的都是老兵,我拍的電影都是有關於老兵的,但是獨缺當兩岸開放之後老兵可以回大陸探親的故事,不過現在這個題材已經舊了,但當兩岸開放二十年以後,大陸的兒子來到台灣探望爸爸最後一面這樣的故事,倒是還蠻符合現在兩岸的狀況,我覺得這是非常強烈地吸引我考慮再拍電影的原因。事實上,當初正是我對電影工作還有導演工作感到最低潮的時候,我一點都沒有想要再當導演再拍電影,看到趙老師的劇本之後雖然又燃起我拍電影的念頭,但是卻沒有像過要再當導演,後來在兩岸直航的第一天,我到松山機場看到從大陸飛來的第一班飛機降落,想到在這群大陸觀光客裡如果有個大陸來的兒子來探望分開這麼久的爸爸,我突然感覺很震撼,當下就想也許可以自己再當導演。

 

◎精采完整內容請見世界電影雜誌10月號5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