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金獎導演詹姆士柯麥隆(James Cameron)執導的3D擬真動畫片【阿凡達】(Avatar)替2009年的電影工業寫下一個劃時代的漂亮句點,也提早宣佈了接下來的2010年將是3D電影新紀元的年代。在2010年,無論是電影工業、影視娛樂設備行業以及3C電腦科技,全都一窩蜂地3D化,3D不再只是電影類型的一種,而是成了領先同業領先時代的代名詞。影音娛樂對現代人而言,已經是假日休閒的消費主項,電影工業也因此欣欣向榮,就算是面臨到像2008年金融風暴的不景氣,電影經濟受到的衝擊也明顯小於其他工業;不過這並不代表電影工業就是一片光明。事實上,現在的觀眾胃口早被養大,為了吸引觀眾花錢進戲院,電影公司無不絞盡腦汁想辦法端出更重口味的作品,期望能在天天都有新片上映的電影圈中殺出重圍;不過,隨著電玩遊戲、線上遊戲以及家庭影音娛樂設備等宅經濟的爆紅,大銀幕對喜新厭舊的觀眾而言似乎也逐漸失了焦。也因此,電影這隻老狗急於想玩出新把戲,企圖再創輝煌的黃金年代。這個新把戲,就是電影的3D立體化。
回溯整個電影歷史,從默片到有聲電影,再從黑白到彩色,每個階段皆有令人難忘的經典作品被創造出來,而在電影發展跨過百年門檻的今天,電影歷史又將邁向全新階段-從2D到3D。當然,3D技術並非是一蹴可及,整個發展過程也不只是近十幾、二十年來的短暫研究時間,而是經歷了極為漫長的過程,最終在21世紀的今日開花結果,立下全新里程碑,以驚人的尖端科技以及身歷其境的炫目視效,引領著電影歷史走過百年轉角,邁向全新的3D新紀元。
什麼是3D電影?
簡言之,3D電影就是立體視效電影,是原文Three-Dimension的略稱。一般人都是同時以雙眼來看外界人事物,而我們所看到的影像就是分別從左眼與右眼這兩個有著些微差距的視角所投射出來的立體影像。這兩個不同角度所投射出來的影像會自動在大腦中結合成一個單一影像,而這個影像則是讓我們可以藉此來辨識影像的深度與距離。所謂的3D攝影的概念即是來自於模仿人類視覺運動過程的技術。
3D電影的發源
你可能沒料到,3D技術早在1839年就已出現,發明者是英國科學家查理斯惠特史東爵士(Sir Charles Wheatstone)。惠特史東根據上述的人類視覺運動原理,推論出3D技術,設計出一組由稜鏡與鏡子組成的機器-他稱之為立體鏡,成為人類史上第一台可以從2D圖畫中看到3D立體效果的工具,而他的這項發現甚至還早於影史上第一部電影的出現(法國盧米埃兄弟在1895年放映了包括【工廠下班】以及【火車進站】短片,成為影史上第一部公開放映的影片)。在1891年, 威廉甘迺迪羅倫狄克森(William Kennedy Lauren Dickson)發明了史上第一台3D攝影機;而影史上第一部買票觀看的3D電影,則是1922年9月在美國洛杉磯上映的【The Power of Love】。這部3D立體電影是以紅藍偏光模式拍攝而成,觀看電影的觀眾必須戴上偏光眼鏡。
黃金年代
1950年代是3D立體電影的黃金年代,好萊塢掀起了一股3D電影風潮,背後的主因是由於電視機的發明與逐漸普遍,導致戲院觀眾人數的嚴重流失,為了挽救低迷的電影票房,多家電影公司紛紛將重心轉移到電視機無法提供的3D立體電影上,期望利用此優勢讓電影觀眾回流。事實證明,這樣下重藥的決定是正確的,50年代進戲院看電影又重回娛樂主流。
當時製作的一系列3D電影,包括打出「獅子跳到你腿上,明星走進你懷裡」口號的非洲冒險片【Bwana Devil】(1952)、懸疑犯罪驚悚片【House of Wax】(1953)、浪漫音樂喜劇【刁蠻公主】(Kiss Me Kate,1953),甚至還有恐怖大師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執導的【電話謀殺案】(Dial M For Murder)。同時間,派拉蒙電影公司也推出由歌手狄恩馬汀(Dean Martin)與傑瑞路易斯(Jerry Lewis)主演的喜劇片【Money From Home】(1953),以及多部3D立體短片,就連西部片英雄約翰韋恩(John Wayne)也自製自演了3D西部冒險片【Hondo】(1953)!
風光不再
儘管到1955年,好萊塢放映的3D電影已經超過50部,但是3D電影的黃金時期卻沒能持續下去,僅僅持續了5年不到的時間就驟然結束。究其主因,並非是觀眾看膩了3D電影,而是3D電影本身的技術侷限所導致。當時新推出的寬銀幕3D觀影方式,正是加速3D電影狂潮泡沫化的幕後黑手。此放映系統是以兩部平行並置的攝影機進行同步放映,但是這樣的放映技術卻導致觀眾產生了嚴重的頭痛,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視力受損、偏頭痛以及各類不舒服的症狀,種種後遺症也讓觀眾對於3D電影開始卻步。
再領風騷
1955年驟然消失的3D電影風潮,則是要等到近半個世紀之後才起死回生,成為21世紀的一大顯學。或許你會有疑問,為什麼3D電影在經過了50年之後又能重生?首先,最關鍵的原因就是3D立體攝影技術的改善。現在我們所看到的3D電影,不再是1950年代以前的雙放映機系統,而是改成單一3D放映機,這避免掉觀眾觀影後的種種後遺症;另外,則是1981年的重新出發-在3D電影銷聲匿跡將近20年之後,好萊塢終於再度推出3D立體西部電影【Comin' At Ya】,本片在票房上的亮麗表現,也順勢帶動了新一代3D電影的興起。1983年,由丹尼斯奎德主演的3D驚悚恐怖片【一柱擎天】(Jaws 3D)正式成為帶動好萊塢3D電影的第一波流行浪頭,利用單機攝影以及綠幕特效,讓它成為當時影史上最賣座的3D電影;其他還包括有【十三號星期五3】(Friday The 13th PartⅢ),以及1985年影史上第一部推出的3D動畫片【Starchaser: The Legend of Orin】。
IMAX誕生
到了21世紀,3D電影也發展到所謂的IMAX階段, 7、8層樓高的超大銀幕,約是傳統35釐米電影銀幕的9倍大,以及單機雙軌的同步放映技術,在在都讓IMAX成了觀眾的新寵,而足以視為奠定3D里程碑的作品,則是勞勃辛密克斯(Robert Zemeckis)在2004年所執導的真人捕捉3D動畫【北極特快車】(The Polar Express)。
【北極特快車】是影史上第一部在IMAX放映的3D立體電影長片,根據當年的統計,IMAX 3D放映廳數只有75間,而一般2D放映廳數則高達2000間,但是票房統計結果,IMAX 3D的收入居然佔了總票房的3成以上。這個數據顯示出儘管IMAX票價較高,但是觀眾依然願意花錢買票進戲院看3D電影,也代表了3D電影再度走進歷史。
◎更完整的精采內容 請見世界電影2010年2月號4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