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專訪》【珍愛泉源】導演哈杜米赫羅

   

─愛是滋潤心靈的泉源

 

生於1958年的哈杜米赫羅(Radu Mihaileanu),是羅馬尼亞猶太裔的法籍導演和編劇。1980年離開羅馬尼亞,畢業於位於巴黎的法國高等電影研究學院(IDHEC)。曾執導多部備受國際好評的作品,是個影展常勝軍。2005年執導的【緊握生命的希望】(Live and Become),橫掃國際影展,光是在柏林影展就囊括了包括人道精神獎、最佳觀眾票選、最佳歐洲電影三項大獎。2009年的【交響人生】(The Concert)被美國金球獎提名為最佳外語片,同時榮獲法國凱薩獎六項大獎提名,最後拿下最佳配樂和最佳音效。2009年在台上映時也創下了票房佳績。2011年的最新長片作品【珍愛泉源】入選第64屆坎城影展正式競賽片,透過中東保守國家女性為了爭取自身權益,將性愛當作談判籌碼,犀利呈現男女之間日常生活中的權力拉扯。除了影像創作,哈杜米赫羅也是個充滿文采的作家,曾於1987年出版詩集。


問:請問【珍愛泉源】的故事靈感從何而來?


哈杜米赫羅導演:我在2001年的時候在土耳其看到一篇新聞報導,是關於一個小村莊的婦女每天必須到山上取水,為了主導自己的命運,她們決定發動「愛的罷工」,也就是像【珍愛泉源】片中所敘述的一樣,不與丈夫有親密接觸,最後終於爭取到讓政府把水源引到村子裡。這是一個真實的事件。之後我也到這個村子裡訪問過這些婦女,然後從她們的生活中以及她們告訴我的故事中找到一些素材寫在劇本裡。


問:在寫劇本的時候做了哪些研究?


哈杜米赫羅導演:基本上在寫這個劇本的時候有兩個比較困難的地方,一個就是我必須站在女人的角度去揣測劇中這女性角色的想法,另外我也必須以阿拉伯人的角度去闡述這個故事。我們也去當地住過一段時間,也收集了所有相關的資料,不管是從社會的角度或是從宗教的角度我都盡量去做一些深入的了解。


問:片中有很多不同個性的女性角色,如何塑造這些角色以及如何選擇演員?


哈杜米赫羅導演:片中的每一個女性角色都有不同的身分、不同的個性,也各自代表著不同的意義。帶領抗爭的女主角蕾拉代表的是比較革命性反抗性的性格,這個角色的靈感其實就是我之前住的那個地方的一個女孩子,她也是從外地來,嫁給當地的一名導遊,她和蕾拉一樣,常常被當地人叫做「外來人」。其他的每個角色也都是藉著這個角色提出不同的問題,所以我會把不同的問題分配在不同的角色身上,譬如像女主角蕾拉的小姑,也就是她老公的妹妹艾絲梅拉妲,她是對愛情還有外面的世界非常好奇,最後她決定離開村子到外地去。大砲嬸也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遇見的人,我們觀察到村莊內的年長女性通常都非常強勢,現實生活中的“大砲嬸”常常參與村內重要會議,她會運用歌曲暗暗譴責男性的缺失,她就像是和平正義的化身。


女主角蕾拉其實是我針對蕾拉班克堤(Leila Bekhti)所寫的,我在寫劇本的時候就是以她為藍本,所以當然就找她來演。其他的演員也有經過試鏡找到的。我對所有參加演出的演員有一個很嚴格的要求,就是在正式拍攝一個月前就必須到摩洛哥來學習摩洛哥方言、學習唱歌跳舞、還有了解當地的生活作息,讓他們盡量融入村子的生活裡,感覺像是已經住在村子裡很久。

 

◎精采完整內容請見世界電影雜誌2012年1月號5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