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片指南》10部令人難忘的父親電影

   

文/聞天祥

 

 

「父親」像太陽,圄自燃燒的天職宿命,讓我們總是深怕太親近他內心的時候,焰得灼痛。又像是一塊抵擋風化的碑塊,用它壯碩的門面張揚著不被開採的倔強。但是從我們點滴累積的觀影經驗裡發覺,它的基石早已被這些電影沖刷出岌岌的刻痕,裸現出複雜的切面了。

 

1.孤兒流浪記(The Kid,1921)
這是卓別林第一部接近長片片長的創作。影片描述流浪漢無意間撿到一名棄嬰,不忍不管,只好硬著頭皮拉拔小孩長大。兩人雖無血緣關係,但彼此的疼惜憐愛與相依為命,成就了默片時代最動人的銀幕父子關係。其間碰到官僚拆散兩人、小孩生母苦心尋子、以及一場流浪漢成仙的大夢。既有老少一搭一唱的捧腹橋段,更有鼻酸催淚的場面。卓別林為他充滿人道精神的喜劇格調,開創了情感豐富的先河。在本片飾演棄嬰的傑克庫根(Jackie Coogan)是極少數能跟卓別林搶戲的天才童星,他以本片大紅大紫,成為美國影壇早期最紅的童星。

 

2.單車失竊記(The Bicycle Thief,1948)
狄西嘉(Vittorio De Sica)導演的【單車失竊記】最驚人的,已不是非職業演員、實景、自然光這些當年改寫電影史的「新寫實主義準則」,而是兒子最後目睹遺失腳踏車的父親走投無路、選擇順手牽羊卻被逮個正著時,那對驚恐的眼神;彷彿父親所象徵的道德和權威在那一刻完全瓦解,而夾在人群中的小身軀努力哀嚎出的「爸爸!爸爸!」雖然讓失主原諒了一切,但父親悔恨的淚水,豈止是家計再度陷入絕望,而不包括自己對父親身份的污衊?然而在沒入人群之前,原本一直跟在身後的小男孩率先拭乾淚水,上前去握住父親的手,當父子倆緊緊握住彼此的剎那,一個孩子對父親的同情及體諒,油然而生。這時候的狄西嘉,才真的是偉大的。

 

3.晚春(Late Spring,1949)
小津安二郎的晚期作品有不少討論到父母與子女在面臨「結婚」這終身大事時的心理調適問題,關於這類親子相伴、卻因婚姻而被迫改變的作品,首部傑作應屬1949年的【晚春】,這也是小津與野田高梧繼【溫室姑娘】(1935)後,久別重逢之作,野田也從本片一直與小津合作編劇到後者去世為止。影片描述女兒(原節子飾)與喪偶的父親(笠智眾飾)相伴,情願錯過婚期也不以為意。但父親不願耽誤女兒的終身幸福,於是謊稱自己要再娶。女兒信以為真,這才決定嫁人。在婚禮前,父女倆結伴去京都旅行,父親在旅館裡告訴女兒別為他擔心。女兒結婚那晚,父親獨自回家,空虛地坐在一個人的客廳裡,默默地削著頻果。這當中的含蓄、佯裝與落寞,入木三分。
 

 

 

◎精采完整內容請見世界電影雜誌8月號5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