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人生】導演哈杜米赫羅訪談
是什麼樣的動力,可以讓一個絕望的人,重拾夢想,堅持到底?
出生在羅馬尼亞的猶太裔法國導演哈杜米赫羅(Radu Mihaileanu)執導的【交響人生】(Le Concert),敘述一位俄羅斯首席歌劇院指揮家,因為政治因素淪為歌劇院的清潔工,無意間發現巴黎的演出邀請,想要重新站上指揮台的他,於是召集了一群雜牌軍組成一支管弦樂隊,想要前進巴黎完成夢想。
【交響人生】的主要演員包括【惡棍特工】、【巴黎愛情故事】的梅蘭妮洛宏(Mélanie Laurent);【不要漂亮要幸福】季米特裡納扎羅夫(Dimitry Nazarov);【放牛班的春天】、【玩命快遞】法蘭西斯貝爾德蘭(François Berléand)以及【戀愛夢遊中】、【四月之戀】咪嗚咪嗚(Miou-Miou)等人。本片在羅馬影展映後全場起立鼓掌超過三分鐘,並獲得2010年法國凱薩獎最佳原著音樂獎和最佳音效獎。
善意的欺騙
Q:怎麼會萌生拍攝【交響人生】這個計畫?
A:最開頭是有位製片拿了由兩位年輕作家寫的劇情大綱給我看。是一個關於波洛夏樂團來巴黎演出的故事。這個故事的主要想法我真的很喜歡,但其他的部份卻不怎麼欣賞。於是我就問這個製片,我可不可以從相同的出發點來發展出我自己的故事。經過他首肯,我就開始進行。
Q:你是怎麼寫的呢?
A: 首先, 我和我的合作夥伴亞蘭- 米榭布朗(Alain-Michel Blanc)去了俄國兩星期,為的就是去看看一些有可能讓我們在鋪陳劇中角色靈感的當地人。這次俄國之旅對劇情、劇中情景和相關點子有莫大幫助,劇本就這麼寫了出來。那是在2002年的時候,在我拍【緊握生命的希望】(Go, Live , and Become)之前。後來這個拍片計畫由「寶藏(Tresor)」製片公司接手。其中我們曾經有一度想拍由美國演員擔綱演出的英文片。豈知命運之神另有安排,於是我們又回到最初寫劇本時所構想的語言:法語和俄語。總而言之,在我和亞蘭阿達勒(Alain Attal)、以及亞蘭-米榭布朗新三人組的通力合作之下,電影劇本的架構就具體成形了。
Q:【交響人生】再度碰上了善意欺騙這個題材...
A:或許是因為我父親的關係,我在拍攝這部片時不由自主就採納了善意欺騙這個題材。家父原本姓「卜克曼(Buchman)」,二次世紀大戰期間,為了生存,被迫改名換姓,從而將姓氏改為「米赫羅(Mihaileanu)」。改名換姓後,首先可以躲過納粹蹂躪,接著又安然度過史達林和蘇維埃政權。即使我對改名換姓這件事持正面看法,但在我身上始終存在著這兩種身分所造成的衝突。更何況,長久以來,無論我身在何地─法國或羅馬尼亞─我都覺得自己是個陌生人。孰不知時至今日,這點對我來說卻成了一大好處,而且我非常高興自己既是局內又是局外人。
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我在片中所創造出的角色最開頭都歷盡滄桑,而因還掩飾本性,偽裝成根本不是自己的另一種人以得到解放;然後才開始嘗試搭起與他人溝通的橋樑。
◎精采完整內容請見世界電影雜誌9月號5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