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里尼與伍迪艾倫

   

文/聞天祥

 

柏格曼(Ingmar Bergman)與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是伍迪艾倫(Woody Allen)的兩大偶像。
 
柏格曼的影響,比較容易察覺,就是伍迪艾倫嚴肅起來拍室內心理劇電影的時候。而費里尼除了明顯的仿作,例如【星塵往事】(Stardust Memories)外,更有不少原型被伍迪消化得彷若無形,而更耐人尋味。
 
早在伍迪艾倫獲得四項奧斯卡的代表作【安妮霍爾】(Annie Hall, 1977),就曾出現他與女主角(黛安基頓Diane Keaton飾)排隊進場看電影時,因後面觀眾大放厥詞批評費里尼,讓他忍無可忍的情節,顯見他對大師的愛戴。
 
【安妮霍爾】得獎後,伍迪艾倫效法柏格曼風格的【我心深處】(Interiors, 1978)困住了每個視伍迪艾倫為「喜劇家」的觀眾,但奧斯卡還是「勉為其難」提名他角逐最佳導演和編劇。隨後【曼哈頓】(Manhattan,1979)讓大夥以為他「回歸」正常了。結果他馬上又拍一部像是翻版自費里尼經典【八又二分之一】(Otto e Mezzo, 1963)的電影【星塵往事】,以探索導演在人際與創作上的困境。這部「夫子自道」的作品,在美國被當成他惡意嘲弄電影圈、影評人、甚至影迷的發洩,因而觸怒不少人,而換來苛刻的評語。其實伍迪艾倫嘲諷最多的就是他自己,藉由「臨摹」,他反而進行了一場清醒的自省。雖然外界不以為然,這卻是伍迪艾倫少數滿意的作品。
 
進入八0年代中期,【漢娜姊妹】(Hannah and Her Sisters,1986)為他拿下第三座奧斯卡後,伍迪艾倫又回頭向大師討教。【阿瑪珂德】(Amarcord,1973)這部費里尼對童年故鄉人事的回憶錄,以看似散漫、實則渾然天成的敘事,還有豐沛的情感、想像力,啟發了伍迪艾倫把「廣播黃金年代」的電台軼事與自己的童年生活結合在一塊,完成了【那個時代】(Radio Days, 1987)。片中出現了他那位對職業三緘其口的爸爸、老是遇人不淑的阿姨、喜歡偷聽鄰居電話的表親、嚴厲呆板的老師,對照著廣播世界裡不食人間煙火的主持人、懷才不遇的小咖、聲音與外貌難以聯想在一起的明星配音員,組合成大眾如何被媒體及想像力牽動的生活,雖有諷刺,更有溫煦的憶舊之情。真要連連看的話,費里尼把村人集體出海去看大郵輪的瘋狂行徑,拍得如夢似幻,艾倫則如法炮製了一齣男孩們堅稱看到納粹潛艇出現在港口的記憶。
 
如果說【星塵往事】是伍迪艾倫的【八又二分之一】,【那個時代】是他的【阿瑪珂德】,那麼【艾莉絲】(Alice, 1990)應該就是他的【鬼迷茱麗葉】(Giulietta Degli Spiriti, 1965)了!
 
【鬼迷茱麗葉】是費里尼為妻子茱麗艾塔瑪西娜(Giulietta Masina)量身打造的電影,伍迪艾倫的【艾莉絲】也讓他當時的伴侶、女星米亞法蘿(Mia Farrow)的演技大加發揮。女主角艾莉絲是個結婚十六載,丈夫生意成功,在家過著安逸生活的婦人,卻在接受中醫治療後,突然發覺一股神秘力量促使她面對被壓抑的內在,進一步看穿自己無虞的生活其實宛如行屍走肉。祕教、靈魂、婚外情、女性自覺,這部電影沒有插科打諢,也較少伍迪艾倫以往的道德曖昧,卻像米亞法蘿的個人秀,不僅讓她得到1990年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的最佳女主角,也入圍金球獎。但兩人隨即在1992年因伍迪艾倫戀上米亞法羅的養女順儀(Soon-Yi Previn)而決裂。
 
 
 
◎精采完整內容請見世界電影雜誌2013年8月號5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