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聞天祥
做為人類夢想的代言與實踐,電影對複製人或機械人的描寫,起源相當早。隨著技術的進展,他們的功能和外型也愈來愈可觀。而許多電影對機械人賦予了情感的深度,因此道德與靈魂的探索,也變得更複雜了。
1.大都會Metropolis(1926)
德國導演佛烈茲朗(Fritz Lang)執導的【大都會】形塑的世界是階級分明的未來,地底世界的瑪麗亞是個溫柔睿智的使者,她改變了地上世界的領導者之子,成了「心」的象徵,聯繫起「腦」(決策者)和「身體」(勞動者)的隔閡。然而當野心家想從中破壞,遂製造一個跟瑪麗亞外型一樣卻十足邪惡的機械人來扮演誤導及抹黑的工具。片中女機械人的造型曲線既前衛又古典,一如本片對未來城市景觀的豐沛想像,即使今天重看,都讓人震撼。後來徐克勉力拍攝【鐵甲無敵瑪麗亞】(1988),反而落得東施效顰。
2.銀翼殺手Blade Runner(1982)
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在1982年拍了一部深具前瞻性的科幻片【銀翼殺手】(Blade Runner),片中與真人外表一模一樣的複製人其實也就是「人形機械人」。劇情描述哈里遜福特(Harrison Ford)飾演的未來警探,奉命逮捕一群潛回到地球尋找能讓他們的機械能量在耗盡前得以長存的複製人,原本以為這些複製人不過是一個口號、一個動作的產品,之所以逃脫或者叛亂,只不過證明了它們確實是「瑕疵品」,沒想到親身接觸後,卻發現了複製人也有憤怒和恐懼、以及細膩到比人更像人的感情特質,而他自己甚至也愛上了一個女複製人!這時候,你究竟要把複製人當機械看,還是當人看呢?而執法的他,會不會也只是個複製人呢?
3.魔鬼終結者1、2 Terminator(1984)& Terminator 2:Judgment Day(1991)
1984年的【魔鬼終結者】第一集,描述在未來控制地球、一心摧毀人類的電腦「天網」,為了阻止反抗軍領袖出生,刻意派了阿諾史瓦辛格飾演的T-800機器人來到現代,殺害領袖之母莎拉康納(琳達漢彌頓飾);不過未來領袖也派了一名人類戰士凱爾瑞斯(麥可賓恩飾)前來保護她,而戰士與未來之母發生情感,並生下一子,這個孩子長大就成為未來領袖、也就是天網的最大敵手。1991年的【魔鬼終結者2】除了更高額的製作成本塑造的華麗視覺外,也藉由還是青少年的約翰康納(艾德華福隆飾),和未來的康納派來程式重編的T-800(阿諾史瓦辛格飾),建立起主、僕之外,近乎父子關係的變化,也再度證明了科幻電影絕非只是純視覺的感官產物而已。雖然阿諾在第二集突然變成好機器人,根本是配合他形象與知名度所硬拗出來的結果,但詹姆士柯麥隆(James Cameron)藉此開展出情感論述的功力,依舊可觀。少了他的三、四集,就只是狗尾續貂了。
◎精采完整內容請見世界電影雜誌9月號5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