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屆柏林影展“泰迪熊獎”頒獎典禮&得獎片單

   

文/旅法影評人 梁志遠

 

柏林是一個以前衛地下藝術著稱的新興都會,柏林影展另一個令人矚目的節目,就是以酷兒電影LGBT為題旨的作品。1987年,兩位德國電影製作人維爾蘭史派克(Wieland Speck)與蒙佛爾德沙勒傑柏(Manfred Salzgeber)共同組織了一個名為“國際男女同性戀電影節委員會”(International Gay & Lesbian Film Festival Association (IGLFFA))的評審團,並創立了“泰迪熊獎”(Teddy Award)-頒獎給LGBT相關議題的傑作,LGBT是Lesbians(女同性戀者)、Gays(男同性戀者)、Bisexuals(雙性戀者)、Transgender(變性者)的縮寫,而首屆最佳影片得主就是風格天馬行空的西班牙同志大導阿莫多瓦(Pedro Almodovar)令人血脈賁張的【慾望法則】(La ley del deseo),稱得上是一個傑出的起步。
這個創辦至今已擁有27年歷史之久的“泰迪熊獎”頒獎晚會,今日已成為柏林影展期間一個重大的晚會,甚至有線電視台都會實況轉播,而全城時尚流行圈與電影界的同志們全都會盛裝打扮出席,頒獎典禮結束之後的午夜通宵狂歡趴,也已成為柏林一年一度最大的酷兒狂歡Party了。
“泰迪熊獎”的創立宗旨,就是要從柏林影展各個單元的參展作品之中,評選出幾部反映同性戀題材的出色影片,而每年都會規畫不同的主題,早已被視為全球同志電影獎項的最高榮譽。但由於主題觸及禁忌的關係,依然有許多主流媒體對“泰迪熊獎”選擇避而不提。
雖然泰迪熊獎的獎座讓人感覺像是一個卡通熊,其實這是同志畫家羅爾夫克寧格(Ralf König)的作品,由雕刻藝術家亞斯迪特史坦茲勒(Astrid Stenzel)完成,獎座是一隻金屬製成的熊,底座則是選用柏林當地的石材。
今年“泰迪熊獎”頒獎晚會的主持人是電視綜藝節目名男主持人尤辛史奇侯普(Jochen Schropp),壓軸節目是已婚(同志婚姻)的加拿大魁北克著名男歌手魯菲斯溫懷特(Rufus Wainwright)的表演。最後獲得最佳影片獎的是來自競賽片單元,波蘭女導演瑪爾歌扎妲絲摩瓦斯卡(Malgorzata Szumowsk)的【以神為名…】(W imie...),這是一部描寫天主教同志神父的禁忌片,整部電影充滿鄉間的詩意與男性肢體的慾念,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諒解與同情,導演在電影結束時沒給任何答案,但卻有一個不妄下結論的聰明結尾。
今年的評審團還頒發特別獎給美國女導演史黛絲芭森(Stacie Passon)的【腦震盪】(Concussion),這是一部講述女性之間性慾的作品,一位人生走到瓶頸的中年女人,藉由與各種女人的肌膚之親,終於認清自己、找到自我的真正存在意義…。
獲得最佳紀錄片獎的,是熱愛探討各年齡層、各階級同志議題的法國導演賽巴斯強理夫奇茲(Sébastien Lifshitz)的【班碧】(Bambi),班碧是一名變性的歌舞名伶,紀錄片記載她多彩多姿的一生。
令人欣喜的是,在這27年以來,台港兩地的作品竟然都曾經獲得“泰迪熊獎”的青睞,1998年關錦鵬的【愈快樂愈墮落】以及2007年周美玲的【刺青】,都曾奪得“泰迪熊獎”最佳影片。

 

◎精采完整內容請見世界電影雜誌2013年5月號5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