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專訪》陳可辛的美國夢

   

 「夢想是一種讓你感覺堅持就是幸福的東西。」

 
在當今華語影壇地位舉足輕重的陳可辛導演的最新電影作品【海闊天空】,自5月17日在大陸上映以來,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總票房已突破5億多人民幣(約新台幣25億),創下陳可辛執導的電影在大陸的票房紀錄,好口碑持續沸騰。而今年台北電影節也選定陳可辛作為本屆「焦點影人」單元,播放新作加經典作【風塵三俠】、【金枝玉葉】、【甜蜜蜜】等共9部影片。
 
【海闊天空】描述北京的三位好朋友為了實踐自己的美國夢,創辦英語培訓學校,從80年代學生時代到創業成功,歷經30年的努力,最後終於實現夢想的故事,影片勵志追夢,讓人感動。
 
 
最個人的作品
 
 
雖然【海闊天空】的時代背景對陳可辛導演來說比較不熟悉,但是他確坦承【海闊天空】是他導演的作品當中最個人、醉貼近他自己的一部作品,這是他始料未及的。
 
陳可辛導演本來只想當【海闊天空】的監製,後來實在太喜歡這個題材,決定自己當導演,陳可辛導演說:「我在這個題材裡找到很多很有趣的東西,也是代表了一個年代,我以前拍的愛情片或是小人物的電影,都是需要一個很大的時代背景去襯托,因為其實大時代就會把很多小的情感放大,戲劇的衝突還有人物的衝突會更強,中國這幾十年來的變化很大,改革開放後從無到有,有很大的衝突,整個價值觀的變化簡直就是翻天覆地,我一直想找一個可以存在那個年代的題材,但一直都沒有找到,結果就找到這個題材,具備了一部商業電影所有的元素,包括中國的企業家在這段時間的崛起,還有大學同學之間的友情、成長過程中的衝突矛盾,以及小人物的成功,當然更重要的是關於對美國夢的追求,這點特別讓我有共鳴,我在這個故事裡找到很多我喜歡的元素也有讓我產生共鳴的東西,所以就覺得應該自己拍。」
 
 
美國夢
 
 
談到美國夢,陳可辛導演說,因為家裡的背景還有父親的教育和灌輸得斯想,從小他就認為美國代表著所有好的東西,我也經歷過像片中的角色一心一意想要去美國的階段,因此他很感同身受的感覺。「我覺得這個故事還有一個很有趣的地方,就是當年中國開放的時候,在跟國際的接軌上就像是一張白紙,而要跟國際接軌就是去美國,所以當時在中國不只是教英文,還包括簽證諮詢,教你如何去辦簽證,如何回答簽證官的問題,在面對簽證官的短短幾分鐘裡就決定了你的命運。而中國人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謙虛,所以大部分的中國人都缺乏自信,但是美國人講的是強者生存,這跟中國人所受的教育是完全相反的,所以在教英文的過程裡其實也是在改變中國人的價值觀。從一個在70年代還對美國敵視的社會到開放之後突然完全擁抱美國的一切,這種價值觀的衝突和改變是很大的,這也是讓我覺得這部電影會很有趣的東西。」
 
 
◎精采完整內容請見世界電影雜誌2013年7月號5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