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拔一條河】導演楊力州

   

 ─堅持不放手就是一種力量

 
曾以【奇蹟的夏天】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的導演楊力州,在新作【拔一條河】中,紀錄歷經八八風災後,高雄甲仙一群熱愛拔河的孩子,雖然沒有防滑鞋及相關設備,每天仍然不放棄努力練習的機會,夢想有一天得到拔河比賽的冠軍,為家鄉爭取最高榮譽。這群孩子們不畏環境艱難的勇氣和精神,也深深鼓舞了因為環境受創而信心全失的大人們,一同振作奮起。
 
長期關注台灣社會現況的楊力州處理過許多困難的紀錄片主題,包括【水蜜桃阿嬤】、【征服北極】、【被遺忘的時光】、【青春啦啦隊】等,不僅踏過罕無人跡的北極,也見識過老人的青春無敵。他坦言,【拔一條河】是他創作生涯中最複雜糾葛的作品,也是他放入最多個人情感的作品。
 
 
災變後的心靈重建
 
 
【拔一條河】的原始構想來自統一超商邀請他執導一部3到5分鐘的微電影,內容是新甲仙門市店長林德和在歷經八八風災、人口外移的甲仙推動閱讀的真實故事,在拍攝的過程裡,楊力州導演從新甲仙門市隔壁賣芋仔冰的老闆阿忠口中聽到很多令他感動的故事,於是決定再拍攝一部加長版的電影。另外,目前其實已經有很多關於八八風災的紀錄片,他希望能夠以另一種角度來紀錄八八風災後的心靈重建,呈現在經歷了巨大災變後人心的成長,也算是對目前正面臨困頓的台灣一種鼓勵。
 
楊力州導演說,甲仙當地有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新住民、老榮民等族群,儼然是台灣社會的小型縮影,2009年的莫拉克風災重創南台灣,幾乎摧毀了位於高雄市東北部的甲仙。風災過後,有能力過更好生活的人都離開了,留下來的是走不了以及不願意離開的人,但是在這樣的逆境中還是要找出生存下去的方式,就像拔河一樣,撐住,緊握繩索不放手,堅持下去才有機會再站起來。
 
 
拔河隊孩子與新住民媽媽
 
 
【拔一條河】的鏡頭焦點除了高雄甲仙這群拔河隊的小孩子們,還有這裡的新住民媽媽們。楊力州導演表示,他在高雄甲仙蹲點拍攝超過一年的時間裡,發現高雄甲仙國小的孩子們有三分之一來自新住民家庭,這群新住民媽媽們更是毫無退路地守住家園與農地果園,她們不輕易說苦,也捨不得離開台灣。他說,在一般台灣電視劇或電影裡對於新住民媽媽們的描寫都是比較苦悶、悲情,但是在高雄甲仙,這群新住民媽媽們很受當地居民的尊重,她們也為甲仙注入一股全新的活力,所以他也很希望把她們的面貌呈現給大家看。楊力州導演並透露,其實最早關於新住民媽媽們的部份很可能會拍成美食紀錄片,因為在觀察這群新住民媽媽們的生活時,她發現食物對她們來說背後還代表著一個更深層的意義,是一種與文化背景的連結。他說,這群新住民媽媽們常常到學校幫孩子們做營養午餐,也常常聚會一起舉辦美食比賽,問她們為什麼這麼喜歡做菜,她們回答說:「我希望我的孩子記住我們家鄉食物的味道,記住他們的母親是從哪裡來的。」
 
對楊力州導演來說,拍攝每一部紀錄片他都會讓自己實際參與其中,但這一次拍攝【拔一條河】參與的程度最深,而他個人的情感也投入最多。他說,因為他也是來自農村,他的父親也是農民,他記得母親年輕時的價值觀就跟這群新住民媽媽們一模一樣,一心只為了守護著家鄉,他從小就到台北唸書,心裡卻一直存在著矛盾的心態,自己的農村背景造成他心裡的陰影,甚至讓他覺得有點羞恥,一直不想去面對,直到唸大學的時候,他才開始有比較深刻的體悟。他說:「在甲仙拍攝【拔一條河】的時候,我發現自己不得不面對我的出身背景,我的感受特別強烈,因此我對這部紀錄片投入的個人情感也特別深。」
 
 
◎精采完整內容請見世界電影雜誌2013年9月號53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