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週刊的影史十大影片

   

 文/聞天祥

 
美國娛樂週刊(Entertainment Weekly)在7月14日公布了他們的影史百大影片。美國向來有把自己當作全世界的毛病,因此這份名單雖有外語片卻少得可憐,而且不但排名都在後面,代表性也大有問題。反而是他們青睞的美國電影,出現一些奇妙的選擇,雖然前三名實在毫無驚喜,但接著出現不少迥異於其他選拔的觀點。來看看他們選出的前十大是哪些影片?
 
  
1. 大國民Citizen Kane(1941)  
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自編自導自演的【大國民】雖然在2012年「視與聽」(Sight & Sound)雜誌十年一度的影史票選中,首度跌出榜首,屈居第二;但娛樂週刊還是以它為尊。這部驚人的處女作混合自許多美國大亨的生平,其中又以出版界狂人威廉赫斯特的故事為主。電影從主角的死亡、報社記者對他留下的最後一句話:「玫瑰花蕾(Rosebud)!」的好奇追查開始,接下來遍訪主角生前親朋好友,每個人的觀點與記憶都成為一段倒敘,而多重倒敘彷如拼圖般地堆砌出主角矛盾複雜的性格。本片的偉大,很難一言以蔽之,光從技術層面來看,就有如百科全書廣博。奧森威爾斯一人演出主角的青、壯、老年,也令人嘆為觀止。 
 
 
2. 教父The Godfather(1972)  
雖然當年奧斯卡沒把最佳導演頒給年僅32歲的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但本片毫無疑問把他推到美國影壇舉足輕重的地位,甚至發展成偉大的系列影片。這部片不僅讓當時有些過氣的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得到第二座奧斯卡影帝,也再度點燃他璀璨的明星生涯。而詹姆斯肯恩(James Caan)、勞勃杜瓦(Robert Duvall)、艾爾帕西諾(Al Pacino)三位年輕演員一併入圍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更說明本片作為以男性為主的幫派電影,如何透過深刻的性格刻畫而引人入勝的藝術技巧。尼諾羅塔(Nino Rota)充滿西西里鄉愁的動聽配樂,亦相當膾炙人口。日後【教父】第二集(1974)、第三集(1990)連綿而下的磅礡氣勢,都讓人再回頭重看首集時,多了幾分緬懷傳奇的味道。
 
 
3. 北非諜影Casablanca(1942)  
大概只有美國人會把【北非諜影】選為影史十大影片吧!這部片的明星、劇本、音樂甚至攝影風格,都比導演麥可寇蒂斯(Michael Curtiz)的導演個性來得更加鮮明。影片描述1940年法屬摩洛哥被德國佔領時,一個美麗的女子出現在一間美國人開的酒吧,請求她的前任情人協助她的丈夫逃亡。這一女兩男的三角關係,軟化了時代與戰爭的硬度,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的美,亨佛萊鮑嘉(Humphrey Bogart)的酷,成為好萊塢最動人的形象之一。而且在幫與不幫,愛與不愛的掙扎中,暗渡陳倉了一些遐想。
 
 
4. 我倆沒有明天Bonnie and Clyde(1967)  
很意外【我倆沒有明天】竟然高踞第四!身兼監製的華倫比提(Warren Beatty)在本片飾演外表英偉但一腿微跛的竊賊克萊,一次作案恰被費唐娜薇(Faye Dunaway)飾演的邦妮看到而失手,但百般無聊的邦妮隨後加入克萊的行列,乾淨俐落地搶了一家商店後,從此成為拍檔。大部份對本片的爭議都放在導演亞瑟潘(Arthur Penn)的角色塑造是否過於浪漫、同情,以及暴力美學的正當性,卻往往忽略了本片與一般強調感官刺激的灑狗血電影最大的不同,不在其血漿濃度或彈孔數目,而是亞瑟潘把傳統的好萊塢浪漫主義拿到六○年代來辯論,進而剖析了社會邊緣份子與現實的關係。這部電影對所有參與其中的工作者都有相當的影響,亞瑟潘因此確立了他在六○年代美國影壇的重要位置,華倫比提除了明星魅力以外的監製能力也受到肯定,費唐娜薇更一舉成名,成為未來十年最具個人風格的女星之一。
 
 
5. 驚魂記Psycho(1960)
英國「視與聽」雜誌把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的【迷魂記】(Vertigo,1958)推舉為影史最佳影片,美國「娛樂週刊」卻堅持最愛希區考克的【驚魂記】。珍妮李(Janet Leigh)在本飾演一個上班族,厭倦了只能在午休偷偷和情人幽會的窘迫,某天一時衝動,決定捲款潛逃,卻在路旁的汽車旅館付出了意想不到的代價。希區考克不僅示範了神乎其技的快速剪接與攝影機運動,把珍妮李在浴室遭受的痛楚與惶恐,放大為影史最著名的夢魘之外,也揭開了一段更久遠與哀傷的犯罪事實。安東尼柏金斯(Anthony Perkins)飾演看似溫柔斯文的汽車旅館少東,也成為銀幕最具魅力的罪人。
 
 
 
◎精采完整內容請見世界電影雜誌2013年9月號53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