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我走

   

文/聞天祥

 

最近重看了根據石黑一雄小說改編的【別讓我走】(Never Let Me Go),編劇是和丹尼鮑伊(Danny Boyle)合作過【太陽浩劫】、【28天毀滅倒數】、【海灘】的艾力克斯葛蘭(Alex Garland)。小說出版於2005年,電影則在2010年推出。當年看了小說就一心想演主角凱西的凱莉墨里根(Carey Mulligan)也因此追上角色年齡的設定而得以演出;其他合演的還有安德魯加菲爾德(Andrew Garfield)、綺拉奈特莉(Keira Knightley),都是當今最受國際影壇注目的英國明星。然而這部被當作獨立製片看待的電影雖然只花了1500萬美金攝製,全美票房卻僅有243萬美元,不曉得是否因此而讓各地分公司紛打退堂鼓,台灣只在2010金馬影展曝了光就不上映了,因此目前循正常管道只能透過DVD看到。
 
【別讓我走】是透過凱西的第一人稱敘事,以她和湯米、露絲的三角關係,包裝對生命的大哉問。影片前半小時,主要發生在一所叫做「海爾森」的學校,剛開始你會以為這是個以英式寄宿學校為背景的故事,但是沒有父母來探訪這群孩子,孩子們也從未走出校門,直到凱西他們的導師終於忍不住為這群孩子的將來感到難過而道出真相,你才發覺這典雅節制的背後,竟是個科幻的題目,如果「複製人」可以算是的話。
 
試想:器官捐贈不必等待有人符合、有人掛掉等等難以預料的因素,直接「飼養」一群人——對!複製人─他們外表與我們無異,有頭有臉當然也有器官。功能就是等到他們「長大」,有人需要時,就可以上手術台「捐贈」。也許可以提供一次,也許兩次、三次,就看復原的能力。所以他們會死,或者要說是「報廢」、「解除任務」也可以。
 
所以「海爾森」其實是個豢養所(養殖場)。那為什麼還要教小孩子知識,讓他們創作,甚至定期還有「某夫人」來挑選傑出的作品去收藏!是想一探這些生物科技下的產物是否有「靈魂」嗎?其實答案非常明顯。看到他們有痛有愛、甚至也有恐懼與慾望時,你可以視若無睹嗎?做為觀眾、因認同作用而入戲,自然容易有答案。但還諸故事或影片的時空,裡面大多數都採取視而不見或無動於衷。
 
為了所謂的「大眾」而有意識地去「剝削」一群人。即使帝國體制早已不存在,但階級的不平等,似乎從來沒銷聲匿跡過。我甚至懷疑【別讓我走】把時間設定在1970至90年代這些靠近現在的過去、而非一般科幻片慣用的未來,根本是要提醒這個「科幻」故事可以替換成所有發生過、甚至還存在的歧視與壓榨的。
 
諷刺的是,這群孩子長大後,還要暫時搬進一個類似中途之家的「鄉居」,模仿並融入真正的人類社會,他們有點勉強地模仿電視裡的笑話,也在偶而出門時試圖尋找自己或別人的「本尊」。但誰會讓自己被複製為醫學工具呢?妓女、毒販、那些躺臥在溝渠或走投無路的人?我們到後來才搞懂凱西從垃圾桶撿起黃色雜誌狂翻的舉動,不是想瞭解「性」,而是懷疑自己的本尊就在裡頭,只因為他感覺到自己身體有過的衝動!
 
◎精采完整內容請見世界電影雜誌2014年1月號5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