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人物的【班比傳奇人物的【班比舞孃】、寫實紀錄的【獵人頭的國度】以及半劇情片的【戰酒】
文/梁志遠
今日的電影世界猶如萬花筒般的多彩多姿,從主題類型,編導手法至影像視覺等,都有層出不窮翻新表達的模式出現,即使在傳統法規領域裡的紀錄片,導演的手法也逐漸多元化。一般而言,紀錄片的題材,近年來在政治社會的領域裡,世界各國的導演都喜歡以個人的主張來作反省或是批判,最為典型的就是坎城金棕櫚獎大導麥克摩爾(Michael Moore)了,尤其是那部反抗前布希總統的得獎紀錄片【華氏911】(Fahrenheit 9/11)。在傳奇人物的記載上,也是非常的豐富,當然政治人物不可或缺,影星、歌手,以及文學作家等等,都是紀錄片導演靈感來源的絕佳題材。
去年法蘭西熱愛探討各年齡層、各階級同志議題的導演賽巴斯強理夫奇茲(Sébastien Lifshitz),他拍攝法國變性女伶班比傳奇一生的【班比舞孃】(Bambi),是去年這類型紀錄片頗受肯定好評的作品,他亦獲得柏林影展「泰迪熊獎」(Teddy Award)最佳紀錄片。在描寫真實事件的來龍去脈真相的影片,去年有一部作品值得推薦,就是重新上映修復版、美國已故著名人種學攝影藝術家艾德華柯蒂斯(Edward Sheriff Curtis)1914年的【獵人頭的國度】(In the Land of the Head Hunters),這是一部令人神迷的紀錄片,描述加拿大溫哥華的島嶼上北美的原始印第安人部落,一段有莎士比亞情懷的殘酷真實故事,當年的默片被配上現代電音。最後要講述的類型,可能是因為欠缺早期的影片紀錄或是圖片資料等,導演為了補足這些遺失的段落,以戲劇重演的方式,編排當年遺失的場景,加拿大女星導演莎拉波莉(Sarah Polley)曾獲得威尼斯影展肯定的【莎拉波莉家庭詩篇】(Stories We Tell),在影片中透過家人的敘述描寫她因為癌症年輕早逝的母親黛安波莉(Diane Polley),然而母親所遺留下來的畫面非常有限,於是她聘請女演員蕾貝嘉喬金絲(Rebecca Jenkins)在片中詮釋她的母親,這似乎有點打破紀錄片的基本定義,但在影片中其實難以被察覺。而將在全台灣上映【戰酒】(Battle Spirit),描寫被世界所遺忘守護台灣咽喉的重要島嶼─金門,紀錄片導演唐振瑜透過金門高粱來講述歷史故事,由於缺乏當時影片的記載資料以及視覺圖片,導演只好根據真實人物的故事重新編排劇情,為了讓影片真實,他匯集非職業演員參與,或許他們的演出太過生活化,但有時還是有點不真實…,不過這部作品背後所描寫的金門歷史故事,卻是讓全世界的觀眾認識金門的價值。
隨著電腦科技的成長發達,第八藝術的類型,還是會一再地被翻新,從劇情片到紀錄片,甚至動畫片,各導演的創作手法一定會日異更新,在此我只能提出三部作品,做進一步的解析,但因為題材與編導手法的差異懸殊,所以無法做比較學研究只能作個別的分析。
◎精采完整內容請見世界電影雜誌2014年1月號541期
更新日期:2014-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