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聞天祥
坎城影展5月隆重登場,除了誰能摘下金棕櫚,令人好奇外,巨星新秀各擅勝場的演技拼台,也大有看頭。本期介紹10位歷屆坎城影后的得獎作品,有初出茅廬一鳴驚人的,也有身經百戰,甚至還有出乎意料的黑馬,一起欣賞他們的精彩表現吧!
1. 卡比莉亞之夜Le notti di Cabiria / Nights of Cabiria (1957)
茱莉艾塔瑪西娜(Giulietta Masina)是電影大師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的夫人,也是傑出的女演員。他們合作的【大路】(La Strada,1954)名滿天下,瑪西娜飾演的女主角感動了無數觀眾,但當時在威尼斯影展僅獲得銀獅獎。幸好費里尼再接再厲,【卡比莉亞之夜】塑造出一個對愛情、婚姻依然憧憬的妓女,而這個不可思議的角色,大概只有瑪西娜能演得有說服力,也終於讓她榮登坎城影后,並影響了鮑伯佛西(Bob Fosse)創造【生命的旋律】(Sweet Charity,1969)的莎莉麥克琳(Shirley MacLaine)、伍迪艾倫(Woody Allen)在【非強力春藥】(Mighty Aphrodite,1995)塑造出蜜拉索維諾(Mira Sorvino)、就連蔡琴首度跨足舞台劇演出的【天使不夜城】原型也是來自於此。本片在台灣有發行正版DVD,非常值得收藏。
2.雙面維若妮卡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 / 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que(1991)
【雙面維若妮卡】是波蘭導演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透過兩個長得一模一樣的女子,連貫起波蘭與法國的電影,影片神秘難解卻又充滿靈性,把人與人之間藕斷絲連的牽繫,拍出不落俗套的格局,也為日後的「藍白紅三部曲」奠下良好的基礎。一人分飾兩角的瑞士女星伊蓮雅各(Irène Jacob)在此之前較有印象的演出是在路易馬盧(Louis Malle)的【童年再見】(Au Revoir Les Enfants,1987)擔任配角,卻被奇士勞斯基一眼相中,她因為演出【雙面維若妮卡】獲封坎城影后而聲名大噪,另外也主演了三部曲的完結篇【紅色情深】(Trois couleurs: Rouge,1994)。
3.瑪歌皇后La Reine Margot / Queen Margot(1994)
其實國際影展的影后獎,並沒規定一定要頒給「女主角」,但1994年入選坎城競賽的【瑪歌皇后】從片名到戲份,很明顯都是為法國天后伊莎貝艾珍妮(Isabelle Adjani)量身訂造的鉅片,你影后不頒給她就算了,還故意頒給飾演她娘的義大利女星薇娜莉絲(Virna Lisi),分明不是讓她難看嗎?加上那屆影展評審團副主席是另一位天后級人物凱薩琳丹妮芙(Catherine Deneuve),也難怪心結之說甚囂塵上。不過這位用心良苦卻又城府極深的母后,確實演得令人發寒。倒是第二年的凱撒獎願作和事佬,演瑪歌的艾珍妮拿了最佳女主角,演母后的則是最佳女配角,總算皆大歡喜啦(但兩位都未到場領獎)!
4.瘋狂喬治王The Madness of King George(1995)
海倫米蘭(Helen Mirren)以【黛妃與女皇】(The Queen,2006)成為奧斯卡影后前,就已經是兩屆坎城影后了。早在1984年,她便以【恩怨情天】(Cal)首度封后,1995年又以【瘋狂喬治王】的王后一角再度登基。有趣的是,她也是以女配角姿態勝出的(她在奧斯卡就是入圍女配角),倒不是有哪位女主角排在她前面,而是這個作品從舞台劇到電影,幾乎都是飾演喬治三世的尼傑霍桑(Nigel Hawthorne)的個人秀,除了他,沒人算主角。不過海倫米蘭確實有本事,即使是近年演出【驚悚大師:希區考克】(Hitchcock,2012)的賢內助,就算片名已經點出靈魂人物,她也不會黯然失色的。
5.美麗蘿賽塔Rosetta(1999)
1999年,達頓兄弟(Jean-Pierre & Luc Dardenne)以反映比利時社會與勞工問題的【美麗蘿賽塔】威震坎城,不僅勇奪金棕櫚獎,年僅17歲、初登銀幕的愛蜜麗德奎恩(Émilie Dequenne)也以渾然天成的表演,榮登影后。她在片中飾演一個與酗酒母親相依為命的青少女,她拒絕同情和救濟,但雖然努力工作,卻總是被為了利益、投機的工廠在試用期過後立即解聘,傳神的詮釋以及入裡的批判,這部電影讓比利時當局深受震撼而修改了法條,以維護社會新鮮人的工作權。愛蜜麗德奎恩後來遊走在比、法拍片,2012年又以【如果愛是這樣】(Our Children)獲得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最佳女主角,絕非一片明星。
◎精采完整內容請見世界電影雜誌2014年5月號545期
更新日期:2014-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