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寶島漫波】導演王啟在

   

幽默嘲諷又笑中帶淚的黑色喜劇

 

曾榮獲金鐘獎「最佳導演獎」的台灣導演王啟在,原學習機械工程,但因熱愛電影,毅然獨自赴日從最基本開始,最後畢業於日本東京千代田工科藝術專校映畫藝術科,主修電影導演。在拍攝過近百部廣告片、數部電視電影及記錄電影後,王啟在導演終於以首部劇情長片【寶島漫波】正式向電影歸隊。去年【寶島漫波】初剪版於高雄電影節上放映時現場一票難求,並贏得觀眾熱烈迴響、佳評如潮;現在則正式進入了2011台北電影獎的「百萬首獎」角逐名單。


王啟在導演曾說,一個人書看多了、電影看多了、事情經歷多了,就會有話想說!人生閱歷豐富的他,這次將以電影【寶島漫波】告訴觀眾一個高潮迭起、笑淚交織的感人故事。


【寶島漫波】的片名意指「在寶島台灣天空瀰漫著各種電波,手機發射波、WiFi網路波、無線電波…,它們方便了我們生活,卻也處處充滿陷阱…。」片中展現了台灣民眾時下所面臨光怪陸離的詐騙花招,並拜現代科技之賜,透過收音機、電話、手機、網路、WI-FI,甚至光纖電纜、電視等不同路徑,展開了五花八門、匪夷所思的詐騙活動,使寶島的天空,瞬間瀰漫了各種充滿陷阱的波段。【寶島漫波】不僅以幽默手法調侃了這種「台灣奇蹟」,也傳達出在地小人物的無奈困境與感人故事。電影藉由一個遭綁票的單親小孩,引出身居明處的綁匪、與潛藏暗處的詐騙集團之間的爾虞我詐,不但揭露了「魔高一丈」的詐騙手法,更在一連串的荒謬與笑料中,膽大心細地刻劃了台灣底層小人物的困境與希望。


嚴格說來,【寶島漫波】全片沒有壞人,「民窮則盜」才是真正禍因。導演王啟在以這個貧富不均的社會現象作為拍攝題材,並以無孔不入的「詐騙集團」試煉人性,在幽默嘲諷的黑色喜劇中、另闢發人深思的一面。

詐騙奇觀

問:這是導演的第一部劇情長片,請問題材的靈感從何而來?


王啟在導演:我一直覺得詐騙集團的這些人很有趣,我一直搞不清楚他們怎可以那麼厲害,可以騙倒那麼多人,在我心中他們就是個謎。我很想去了解他們是用什麼手法去騙的。


問:在編寫劇本前有對這些詐騙集團做過特別的研究嗎?


王啟在導演:有喔!我看過警政署所有拿出來做宣導用的詐騙案件檔案,也常常去警察局分局跟警察聊天。我原本想拍的是純喜劇,可是看了這些詐騙案件檔案之後心情大受影響,覺得很心酸,所以後來就把這種感覺也放進電影裡。我看完檔案之後其實覺得詐騙集團就是殺人兇手,很多受害人因此而家破人亡、燒炭自殺…。他們騙的不只是錢而已,最沒有人性的是他們騙了一次之後,拿到你的資料還繼續再騙一次更大的,那些受害人通常都是7、80歲的退休老人家,辛辛苦苦存了一輩子的錢,就這樣一夕之間沒有了。其實這已經變成一個社會問題,我發現在警政署備案的受害者有二十萬人之多,被騙的金額高達上百億,這裡面有很多悲劇,但是我們的新聞媒體只會報導捉到詐騙集團,但是對背後的受害人的生活是怎樣並沒有去著墨,我想把這個部份放進電影裡。


問:【寶島漫波】中的角色很多,請問當初在挑選演員時是如何決定?


王啟在導演:原本我就希望這部電影能夠拍得很生活化,所以在場景部份盡量不去拍攝知名的景點,大部份是在街頭巷子裡或是家裡。演員部份就儘量找一些外形看起來就像是娜角色的人,所以我就從我的朋友還有工作人員裡面去找。至於男女主角就想找比較有知名度的演員來演,我和監製陳以文討論了幾個人選,失業人夫找屈中恆來演是很適合的,跟他搭配的老婆我們就想找一個比較有趣的人來演,我們不想找一個看起來就像家庭主婦的人,後來就想到姚采穎。在大家的印象中,可能只覺得姚采穎是名模,但其實跟她相處之後就知道她其實是那種粗線條的人,我喜歡她的樂觀還有笑起來的樣子,滿有感染力的,很真誠的樣子。

笑淚交織

問:如何設計這部電影中的喜劇部份?


王啟在導演:我們都知道喜劇是很難拍的,我把這部電影的喜劇部份建立在情境上的荒謬感,一些小荒謬小荒謬再加上巧合,其實我不認為這部電影是喜劇,我比較認為是悲劇,它的喜劇部份是看了還有點心酸的感覺。


問:導演最希望觀眾看完【寶島漫波】之後獲得什麼樣的訊息?


導演:我希望大家能夠看到社會上這些底層小人物的困境,更注意到社會上那些沒有親人的人或是在困境中的人,我希望社會上那些有能力的人能夠多多幫助這些需要幫助的人,雖然聽起來有點太理想化,有種期望「世界大同」的感覺,但事實上我是真的一直這麼想的。

 

◎精采完整內容請見世界電影雜誌7月號5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