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孟宏首次挑戰跨時代巨作,【餘燼】直探白色恐怖議題

本地風光   

©本地風光

電影《餘燼》遊走於多線時空,特別是莫子儀與金士傑的角色背景與關係連結深刻且耐人尋味,他們代表台灣歷史中兩個不同族群的象徵。

©本地風光

在電影的設計上,起初莫子儀的角色只看到對方、看不到自己,而金士傑則只看到自己、看不到對方,直到電影尾聲兩人才真正「看見」彼此。導演指出:「歷史的和解是很難企及的,但在和解之前會經過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彼此看到對方就是這過程的開始。」

©本地風光

以《餘燼》入圍今年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的莫子儀,在片中一人分飾兩角,既是1956年白色恐佈受害者莫聲遠,也是2006年作為受害者家屬的莫子凡。為了深入理解兩個角色,莫子儀大量投入準備工作,閱讀記載白色恐怖事件的《無法送達的遺書》,並研究受害者家屬資料,以理解他們內心複雜的情感。

©本地風光

莫子儀形容:「《餘燼》片名就像是已經沒有火焰不再燃燒,但仍能感受到餘燼底下的溫度,還有重新燃起的灰燼。他們似乎已經結束了生命,但還有一些東西在持續燃燒。」他也坦言角色中的自責、不解與愧疚之情難以呈現,而鍾孟宏導演對情緒的掌握讓他倍感安心,並給予了他許多指導。

回上一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