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資訊 > 13個雪莉─現實的幻象
Shirley - Visions of Reality

13個雪莉─現實的幻象

網友短評 精彩預告
13個雪莉─現實的幻象 Shirley - Visions of Reality

國別:奧地利

片長:1小時32分

級數:普遍級

發音:英語

類型:藝術

年份:2013

台灣上映日:2013-10-25

發行:天馬行空

官方網站
0

網友好奇度

已上映僅開放好評度
0

網友好評度

請評分

導演:Gustav Deutsch 古斯塔夫‧德池

編劇:Gustav Deutsch 古斯塔夫‧德池

  • 演員:
  • 史蒂芬妮康明 Stephanie Cumming
  • 克里斯多夫巴赫 Christoph Bach

2013柏林影展國際新電影論壇、2013香港夏日國際電影節
2013墨爾本國際影展、2013捷克卡羅維瓦利影展

共1支,點擊放大播放

畫風深深影響吉姆賈木許、大衛林區及文溫德斯
美國繪畫大師愛德華•霍普13幅名畫 與電影互相演繹的跨界之作
13幅愛德華•霍普 ( Edward Hopper) 的絕世名畫,串成一篇20世紀美國女性的獨立宣言。一開場女主角走進神乎其技的名畫場景,畫面頓時活了過來,讓人驚艷得無法相信自己眼睛。古斯塔夫下足功夫,仔細推敲霍普的名畫,利用燈光、顏色、佈局、透過電影鏡頭重現幾乎不可能的三維場景和氣氛。串起13幅名畫的是虛構的雪莉,一個獨立思考的女演員。雪莉走過二十世紀重大的歷史時刻,從美國經濟大蕭條、經過二戰、麥卡錫年代、種族衝突到民權運動,美國流行樂從藍調到搖滾、從貓王到巴布迪倫甚至是反戰歌曲,美妙的配樂加上女主角節奏恰到好處的獨白演繹。雪莉的獨白可是畫家的心聲?更勾魂的是,雪莉一直不老,一如這些流傳後世的畫作。

畫家簡介
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

愛德華•霍普 (1882年7月22日-1967年5月15日)是美國繪畫大師,以描繪寂寥的美國當代生活風景聞名。紐約出生,師承美國早期都會寫實畫風的推廣者羅伯特•亨利(Robert Henri),他的弟子們陸續成為美國重要畫家,並被評論家稱為垃圾桶畫派(Ashcan School)。

1925年,他畫出了《鐵路旁的房子》(House by the Railroad)
日後這幅畫成為了美國藝術的經典之作,也是他知名的一系列荒涼都會畫作的開始。在這些畫作中,具有愛德華明顯的畫風,包括有銳利的線調和大幅的塊面;擅用詭異的燈光也是特點之一。愛德華企圖在平凡的主題場景,添加寂靜的情感。希區考克在拍攝【驚魂記】的時候,顯然是受到霍普的「鐵路旁的房子」所影響。愛德華的畫作受到電影的影響,也影響了電影。

1942年,他最著名的作品《夜遊者》(Nighthawks)引起了世人的注意這幅畫作中有幾位孤獨的顧客坐在某個城中24小時營業的餐館裡,餐館中日光燈非常明亮,外頭的街道上有大塊透明玻璃窗所投出來的光影,上方陰暗看得出來是午夜的氣氛,畫作中央背對觀眾的顧客,坐在吧台前的圓凳上,使人好奇,為什麼在這個時候,這些顧客孤伶伶的坐在小館當中。

1967年,愛德華在紐約市華盛頓廣場區的畫室去世。目前紐約的惠特尼博物館藏有大部份愛德華的畫作,今年一月於法國巴黎大皇宮(Grand Palais)展出的愛德華‧霍普回顧展,可說是近年法國最重大的展覽之一,深受歡迎的程度,參觀者必須排隊二個小時才能入場,可說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回顧展。
(資料來源參考維基百科)


導演的話
古斯塔夫德池(Gustav Deutsch)
在這部片的一開頭,以現實的敘述和繪畫與電影的對話為主軸,我挑選了愛德華霍普的風景畫作為代表,一方面是他畫中的光線、主題和架構,乃受到「黑色電影」的影響,比如他的「夜晚的窗」(1938年)、「夜晚的辦公室」(1940年)、「紐約的房間」(1932年)和他直接指涉電影的作品,例如「紐約電影」(1939年)和「中場休息」(1963年)
另一方面也影響了希區考克、吉姆賈木許、馬汀史科西斯和文溫德斯等導演。我認為歷史是由個人的故事所組成的,也受到我讀了約翰多斯帕索斯的美國小說三部曲所影響,書中是以少數幾個人的生平故事和命運,代表美國大眾和社會文化歷史,我以此為依據選擇了一位女演員當作電影的女主角,也就是「雪莉」,透過她的反思和冥想的內心獨白,帶我們經歷了1930年代到1960年代中期的美國。


故事背景
片中橫跨了美國三十個年頭,見識了政治、社會和文化等各層面的大變動,徹底改變了整個國家和人民:珍珠港事變、二次世界大戰、原子彈和「和平的征服」、麥卡錫時代和冷戰、約翰甘迺迪總統遇刺身亡和越戰的爆發、貓王艾維斯普利斯萊和搖滾樂、鮑伯狄倫、演員工作坊和旗下的電影明星安妮班克勞馥、馬龍白蘭度、詹姆斯狄恩和瑪麗蓮夢露等人、股市崩盤、經濟不景氣、向華盛頓進軍和馬汀路德金恩。這些事件、人名和傳奇故事,都深深烙印在我們大家的記憶中,喚起了畫面和情緒。

雪莉是個全心投入、不受約束的女演員,她以偏向左派的政治觀點來經歷和回憶這一切。她喜歡爵士樂、聽電台節目、外出和看電影,擁有自己的意見和腳踏實地,即使遭逢了個人或工作危機也是如此。她同時擁有美貌和領導才能,喜歡飾演局外人的角色。除了藝術以外,她也對社會政治議題感興趣。身為群眾劇場和生活劇場的成員,她結合了藝術和她投入的社會政治運動。

雪莉和她的另一半史帝文,《紐約郵報》的攝影記者,這三十年來只在兩個場合會同住在一個屋簷下,但是他們的私生活和工作都密切相關:因為經濟不景氣而失業、群眾劇場成員當著麥卡錫委員會面前背叛之後的失望、因為政治力介入劇場而受到壓抑、因為另一半生病而退休、失去另一半、退隱鄉間、對藝術影響的質疑、移民到歐洲、受到全球變遷事件所影響的命運、文化革命和社會政治大變動。

【13個雪莉】電影「重現」畫作清單:
‧Hotel Room (1931)
‧New York Movie (1939)
‧Room in New York (1940)
‧Office at Night (1940)
‧Hotel Lobby (1943)
‧Rooms by the Sea (1951)
‧Morning Sun (1952)
‧Sunlight on Brownstones (1956)
‧Western Motel (1957)
‧Excursion into Philosophy (1959)
‧Woman in the Sun (1961)
‧Intermission (1963)
‧Sun in an Empty Room (1963)
‧Chair Car (1965)


共1張,點擊放大觀看

  • 13個雪莉─現實的幻象 Shirley - Visions of Reality 海報1

共5張,點擊放大觀看

  • 13個雪莉─現實的幻象 Shirley - Visions of Reality 劇照1
  • 13個雪莉─現實的幻象 Shirley - Visions of Reality 劇照2
  • 13個雪莉─現實的幻象 Shirley - Visions of Reality 劇照3
  • 13個雪莉─現實的幻象 Shirley - Visions of Reality 劇照4
  • 13個雪莉─現實的幻象 Shirley - Visions of Reality 劇照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