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兒電影充斥 女星當道 新世代社會主義現象 亞洲電影沒落的一年
文/旅法影評人 梁志遠
在總策劃狄耶德勾斯利克(Dieter Kosslick)領軍精選下,今年的參展影片片單,不乏三大影展爭先恐後競邀的國際大導新作,像是美國的葛斯范桑(Gus Van Sant)與史蒂芬索德柏 (Steven Soderbergh),伊朗的賈法潘納希(Jafar Panahi),丹麥的比爾奧古斯特(Bill August),法國的布魯諾杜蒙(Bruno Dumont),奧地利的尤里奇塞德爾(Ulrich Seidl)以及香港的王家衛等,然而近幾年有一個普遍現象,就是影展常客大導的作品很難有超水準的表現,而新銳的作品成也是參差不齊,所以任何一個影展要呈現出一份令人激賞的參展片單,都是難上加難。
現今社會、尤其是東歐國家,因為資產主義的主宰,整個社會型態也隨著改變,今年柏林的主題特色之一,就是在描寫這些轉變後的一些社會畸象問題。
已創辦27年之久的「泰迪熊獎」(Teddy Award),可以說是世界最為重要的酷兒電影獎,今年尖銳題材的作品更是多元豐富。
今年柏林影展也是女星當道的一年,從資深、演技派、性感女神至新秀,全部齊聚一堂競爭影后寶座,最後由智利導演賽巴斯強雷里歐(Sebastian Lelio)的【葛蘿莉亞】(Gloria)中的寶林那卡希雅(Paulina Garcia)脫穎而出。
亞洲電影今年全部槓龜,或許你會說風水輪流轉,但就我個人的觀察而言,亞洲電影是該進行自我檢討,尋找新出路,原地踏步是不會進步的…。
值得解析的幾部遺珠
先從世界各國媒體影評記者評價最高的【葛蘿莉亞】談起,這原本也是呼聲最高的作品之一,故事描寫一位生活在智利首都聖地亞哥的60歲離婚女人葛蘿莉亞,她不畏世俗的眼光,就是要找到生命的第二春,夜晚現身單身成年人聚會,也不排斥一夜情。當她遇見60歲出頭的羅多爾夫,一位剛離婚的單身男人,葛蘿莉亞再度熱戀,但生命並不是如此完美,她也再度體驗失望…。導演大膽地描繪中年人的性愛裸露場面,在他的視覺美學風格下,竟然如此的自然,演員們的全力投入,讓這部電影更為深刻動人。
接著要提的是我個人最愛的作品─哈薩克導演艾米爾貝卡贊(Emir Baigazin)的【協調課程】(Uroki Garmonii),最後只拿下最佳藝術成就貢獻獎。掌控片中影像視覺的攝影師阿吉茲贊巴基耶伏(Aziz Zhambakiyve)獲得肯定,他的畫面冷峻就如同冰冷的東歐,除了呈現出充滿詩意的美,也隱隱帶有前蘇聯貪腐政權的壓迫氣氛。
今年有兩部法國片表現亮眼。第一部是曾多次獲得坎城肯定的哲學派系導演布魯諾杜蒙的【1915年卡蜜兒】(Camille Claudel 1915),第二部是女演員導演艾曼紐貝兒勾(Emmanuelle Bercot)的【她走了】(Elle s’en va)。前者是茱麗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飾演被羅丹所遺棄的著名雕刻藝術家卡蜜兒,備受愛情創傷無法自拔的卡蜜兒,竟被家人送到精神病患療養院,導演以特寫畫面捕捉這些精神病的臉部特寫,儘管讓人感到不舒服但卻寫實自然…。後者是法蘭西女星代表凱瑟琳丹妮芙(Catherine Deneuve),她不顧形象、精湛細膩地表現出這位真心嚮往自由的奶奶,女導演對法國人生活的描繪亦是精細與內斂,故事就像是一般人的日常生活,我們有想要逃跑的時刻,但卻得面對人生該盡的職責義務…。
最後一部是喜愛詮釋令人不安的愛情故事的奧地利導演尤里奇塞德爾(Ulrich Seidl),其以天堂為主旨的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天堂:希望】(Paradies: Hoffnung),劇情描寫一位情竇初開的胖少女,儘管因體態而自卑卻也渴望初嚐愛情滋味,因此大膽地引誘減肥夏令營的醫生主管…,導演精細地詮釋所有青少女渴望愛情的心理,令人讚嘆。
◎精采完整內容請見世界電影雜誌2013年4月號5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