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聞天祥
陳可辛出生於香港,11歲移民泰國,後來到美國讀UCLA。1983年,因為吳宇森赴泰拍攝【英雄無淚】需要人協助而進入影壇(本片壓到1986年才上映,台灣取了個和吳宇森代表作【英雄本色】混淆視聽的片名【英雄本性】),之後進入嘉禾做副導、企畫、監製,這是我們較不熟悉他的時期。注意到「陳可辛」這個名字,也就是他當導演的時候,已經是上世紀九0年代的事了。
陳可辛一直突破我們對他的定位與想像。
在台灣資金還能主導香港大量生產武俠片、黑幫片與無厘頭喜劇的時代,他的出現,提供了一種城市的、中產的、浪漫的品味,而顯得特立獨行。尤其在性別印象上,還帶點曖昧與跨越的趣味。他這時期作品裡的男性主角從不火爆強勢,即使是buddy buddy的角色組合,也常帶著陰柔與溫柔的情誼。
例如【雙城故事】(1991)的譚詠麟、曾志偉,就有種自憐自傷、相濡以沫的動人關係,而有別於當時主流的黑社會情義或梟雄傳奇,也讓曾志偉一舉成為香港金像獎影帝。梁朝偉、梁家輝、鄭丹瑞主演的【風塵三俠】(1993)則是表面犬儒搞笑,實則充滿港式小男人的集體焦慮。【新難兄難弟】(1993)藉由【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1985)的時空趣味(兒子去到爸爸的年輕時代)包裝法蘭克卡普拉(Frank Capra)式的民粹精神(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但又將其在地化、香港化,讓父子(梁家輝、梁朝偉)達成認同與理解。【金枝玉葉】(1994)更把張國榮亦直亦攣的雙重魅力寫進故事裡,加上袁詠儀的女扮男裝,在不冒犯恐同者的安全範圍內(男主角愛上的「男」歌手其實是個真「女」人),聯袂顛覆了男性陽剛的傳統。至於【鬼婆婆】(港名:嫲嫲帆帆,1996)的精神其實也接近【新難兄難弟】的兩代矛盾但鼓吹珍惜,卻又因九七大限的敏感時間點而有種告別過去、依依不捨的隱喻。然後,才是登峰造極的【甜蜜蜜】(1996)。
對於遷徙、移民從不陌生的陳可辛,在香港即將回歸中國的時候,不偏不倚卻情韻綿邈地用兩個到香港討生活的大陸人(黎明飾演天津來的黎小軍,張曼玉則是廣州來的李翹)如何想刨除文化隔閡、融入香港,卻在命運捉弄外加情義難全的掙扎下,分分合合;到頭來,先後去了美國的兩人,卻又在鄧麗君的死訊與歌聲中,異鄉重逢。一個愛情故事道出了「地理中國」與「文化中國」的想像及差異,也有種身不由己、如浮萍漂泊的慨嘆。【甜蜜蜜】是陳可辛首部同獲金馬獎與香港金像獎最佳影片的作品,也讓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的太座凱蒂卡普蕭(Kate Capshaw)邀他執導好萊塢電影【情有千千結】(港名:情書,The Love Letter,1999)。
終於,【雙城故事】放洋找尋金銀島的夢想實現了!但好萊塢之行並沒讓陳可辛成為美國導演,反而讓他看到「泛亞洲」電影結盟的可能性。
新世紀初,他聯合監製了泰國的【晚孃】(2001)、韓國的【春逝】(2001)、中國大陸的【誰說我不在乎】(又名:結婚證,2002),以及結合香港與泰國的【見鬼】(2002),並「以身作則」執導韓、泰、港的三段式鬼片【三更】(2002)當中的壓軸戲,並將其重整為長版【三更之回家】。不僅把【回家】的黎明和【見鬼】的李心潔一起送上金馬獎影帝、影后寶座,也重振了他自己的導演聲威。【三更之回家】表面上是部靈異鬼片,骨子裡還是異鄉人(大陸來的中醫師)的懷舊情結(待拆的舊屋),以及淒美的愛情(近乎戀屍程度的不離不棄)。雖然之後他還監製了讓吳君如躍為金馬影后的【金雞】(2002)以及【見鬼】、【三更】等系列續集,但「導演」陳可辛也要面對另一個跨地域合作的挑戰:北上中國。
◎精采完整內容請見世界電影雜誌2013年7月號535期
更新日期:2013-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