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到法國:侯孝賢、蔡明亮的歐洲電影路

   

 文/聞天祥

 

 

早在1984年,他的【風櫃來的人】成為首部在法國南特影展拿下最佳影片的台灣電影;1985年,【冬冬的假期】再度掄元。而在台灣引發「擁侯」、「反侯」論戰的【童年往事】更勢如破竹連拿鹿特丹影展最佳非歐美電影獎與柏林影展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在獎牌寄達台灣前,很多人還不肯相信他能有這種成績。接下來【戀戀風塵】、【尼羅河女兒】分別進入三大影展的柏林、坎城非競賽單元,而這些腳步,都為【悲情城市】在1989年挺進威尼斯影展正式競賽而且拿下台灣首座金獅獎,打下重要的基礎。亦即當台灣還在爭論他是不是個好導演的時候,歐洲早已熱烈擁抱其電影成就。

 

侯孝賢這批導演在1980年代的篳路藍縷,為90年代第二波浪潮的導演們開了更寬的路,只要出色,很快就能獲得國際影展青睞。譬如李安第二部作品【喜宴】就拿下柏林影展金熊獎,蔡明亮也是第二部電影【愛情萬歲】繼侯孝賢之後再奪威尼斯金獅獎。李安後來主要以美國為基地,蔡明亮則從1998年獲法國邀請和多位導演以「新世紀來臨之前」為題拍攝了【洞】,就和法國結下不解之緣,2001年的【你那邊幾點】已有部分在巴黎拍攝,之後甚至被羅浮宮選中而在2009年完成【臉】,本片係以羅浮宮館藏的達文西畫作「聖施洗約翰」及其背後故事「莎樂美」為主題發想,除了有蔡明亮的台灣班底演員之外,還有一堆法國傳奇明星與名模拉蒂亞卡斯塔助陣。

 

反而是本土性格堅強的侯孝賢,即使【海上花】、【千禧曼波】、【最好的時光】都被法國影評推崇備至,卻是先到日本為小津安二郎百歲冥誕拍了【珈琲時光】(2005),才到法國以奧塞美術館畫作與拉莫里斯的經典為靈感拍攝【紅氣球】(2007),並由國際巨星茱麗葉畢諾許擔綱演出。蔡明亮的【臉】至少還有一半在台灣拍攝,侯孝賢的【紅氣球】卻是百分之百在巴黎取景,甚至大膽地以法國家庭為題材,不僅展現了侯孝賢從觀察掌握生活細節進而體現世代與人情的細膩,也為自己的風格作了一次跨地域、跨文化的匯流,而並未因影片說法文就失去作者本色。蔡明亮未嘗不也這樣!【臉】其實極其私密,召喚著他喪母的哀痛、對法國導演楚浮的熱愛,以及他最拿手的孤獨情慾及身體寓言。不難發現,法國跟他們的合作,並非削足適履,而是珍視電影作者的獨一無二。

 

2007年,瑞士盧卡諾影展把象徵終生成就的榮譽金豹獎頒給侯孝賢。2013年,蔡明亮的【郊遊】在威尼斯再度獲獎時,他除了感謝台灣,還有法國在背後的支持。更有甚者,侯孝賢的御用攝影師李屏賓也被法國導演吉爾布都網羅掌鏡,並以【印象雷諾瓦】入圍本屆法國凱撒獎最佳攝影。從他們的歐洲電影經驗來看,本土與個人,從來就不是國際影壇接納與否的問題─如果你夠突出的話。

 

影迷藏寶圖

3月13日至26日舉辦的台中歐洲影展,包括了侯孝賢的【紅氣球】、蔡明亮的【臉】以及李屏賓攝影的【印象雷諾瓦】,故以此為文。奇怪的是【紅氣球】和【臉】在台灣很難找到DVD。

 

 

◎精采完整內容請見世界電影雜誌2014年3月號543期